中方的话听不进去?泽连斯基突然换了新打法,乌克兰宣布制裁中企,外交部:必须改正错误!
据报道,基辅的八月热浪袭人,但比天气更焦灼的是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里的气氛。泽连斯基最近签署的一份行政令,让本已复杂的中乌关系再添新伤——制裁中企。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制裁令发布后不久,泽连斯基又突然抛出"中国雇佣兵"的爆炸性指控,在国际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中国外交部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强硬。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直截了当地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这句话看似外交辞令,实则暗藏锋芒。那么问题来了:泽连斯基政府为何突然对中国企业发难?这背后又折射出乌克兰怎样的战略困境?
让我们先看看这轮制裁的具体情况。根据公开信息,乌克兰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黑名单。这种密集出手的节奏,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政治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制裁令发布前,美国刚刚恢复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而泽连斯基的民调支持率已经跌至战前的三分之一水平。这种时间点的巧合,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深入分析泽连斯基政府的动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场危险的政治赌博。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让这位曾经的"抗俄英雄"光环褪色——俄军趁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中断对乌军援的几个月时间,在东部战线连克重镇,乌军伤亡率激增,新兵征召的年龄上限已经被迫推至55岁。经济数据更加触目惊心:乌克兰面粉价格同比暴涨,失业率突破25%,基辅街头排队领取面包的景象已经成为日常。在这样的背景下,泽连斯基急需找到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而"中国援俄"的叙事恰好符合这一需求。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一针见血:"中国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这句话背后有充分的事实支撑。根据公开报道,俄罗斯经过这几年的战争锻炼,其国内已经能够大量量产无人机,根本无需外部军事支援。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早有报道称,俄罗斯军事装备零部件的来源,大部分都来自于美西方。如果乌克兰真要阻止外部援俄,按理说应该首先制裁美西方企业才对。这种选择性执法的做法,暴露了基辅方面真实的政治算计。
展开全文
泽连斯基的这步棋,本质上是在向美国递交"投名状"。对中国展示强硬态度,就成了泽连斯基证明自己"仍有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政治表演的代价是什么?让我们看看经贸数据:中国仍然是乌克兰贸易伙伴,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时期,主动破坏与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制裁风波尚未平息之际,泽连斯基又抛出了"中国雇佣兵"的指控。这种指控的荒谬程度,从各方的反应就可见一斑。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澄清:"一贯劝和促谈,严禁公民参与冲突。"
相比之下,西方雇佣兵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存在却是铁证如山。五角大楼文件更是证实美国承包商参与"海马斯"定位系统的维护。这种双重标准下的指控,除了进一步损害乌克兰的国际信誉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从战略角度看,泽连斯基政府的这一系列操作堪称败笔。中国不仅是乌克兰战前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未来重建的关键力量。
说到底,泽连斯基政府当前的对华政策,反映的是一个陷入绝境的政权最后的疯狂。当乌克兰士兵在前线浴血奋战时,他们的总统却在忙着签署一份又一份毫无实际效力的制裁令;当基辅市民在停电中排队购买救援罐头时,他们的政府却在社交媒体上炒作"中国威胁论"。这种政治表演与现实困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当今乌克兰最悲哀的讽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