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蒿”大战开启,过敏有救了?

Connor btc交易所 2025-09-25 4 0

今年秋季,西北的多个城市,纷纷进行了“除蒿战”。

9月以来,包括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在内的多个西北城市,开启了“除蒿”大战。今年入秋以来,从鄂尔多斯到乌海,从呼和浩特到包头,从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到神木、阿拉善左旗等地,纷纷开启了这一行动,范围之大,整体上超过历年水平。

“除蒿”大战开启,过敏有救了?

兰州城市风光 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这些西北城市纷纷开启“除蒿”大战?“除蒿”大战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除蒿”大战

不少西北城市“除蒿”大战的初衷,是减轻花粉过敏带来的公共卫生负担。

以兰州为例,9月起,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多项清除蒿草志愿服务活动,并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同时号召社区、物业及单位共同开展蒿草清理工作,尤其加强对居住区与单位附属绿地的管理。

近期,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也掀起了一场针对野生蒿草的集中治理攻坚战。在银川市各地公园、街路绿化带及部分裸露空地的蒿草密集之处,工作人员手持割草机等工具,在工程车辆的配合下,对野生蒿草进行集中清理。为确保蒿草被彻底清除,拔下的蒿草也被装入密闭袋中转运填埋。

这样的“除蒿”大战,是不少当地市民所期待的。

“今天的秋季花粉过敏季一到来,我就通过12345政府热线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组织清除蒿草的行动。”有兰州市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这些城市“除蒿”大战背后,在西北区域,蒿草类导致的过敏现象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

最近,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兰州秋季频发的鼻炎已经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医院药学部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蒿属植物会在夏秋季释放大量花粉,已成为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主要吸入性过敏原。北方地区过敏人群对蒿草花粉皮试阳性率为13.5%。

展开全文

2019年,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宋柏龙选择了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内蒙古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150例作为对象,研究统计了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率,发现阳性率最高的2个过敏原是黄花蒿(93.75%)和灰藜(84.38%)。

2017年3月,内蒙古卫计委(现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与过敏性鼻炎患病相关性研究项目”,调研工作于2019年底完成。作为该项目技术指导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晓玲公开表示,黄花蒿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内蒙古地区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均集中在7到9月,其中8月达最高峰,与气传花粉监测的第二个花粉浓度高峰期一致。

不过,她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目前看来,如果生活在过度干净的环境中,受到更多保护,也容易导致过敏性疾病。

时间应该提前?

在表达对城市林草系统“除蒿”行动赞许的同时,有部分网友也提出,由于蒿草在8月到9月产生花粉,如果更早一点,比如在6月或者7月将这些蒿草彻底清除干净,而不是等到它们产生花粉再清除,效果是否可能会更好?

事实上,今年确实有城市提前开启相关工作。

据《陕西日报》报道,为有效抑制沙蒿花粉传播,榆林市完成了榆林中心城区外围区域10万亩沙蒿抑花剂喷洒项目,从源头上为群众防治花粉过敏筑牢防线。此次抑花剂喷洒项目于6月7日正式启动。到7月初,该项行动已经结束。

沙蒿是西北地区治沙的重要植物。最近几年,对于沙蒿过敏的研究陆续开展。2025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贺浪冲教授团队首次从黑沙蒿中鉴定出α-姜黄烯等五种挥发性致敏组分,均可引发类过敏反应。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中国北方榆林地区蒿属植物挥发性致敏组分的筛选发现》为题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除蒿”大战开启,过敏有救了?

沙丘上的沙蒿 图/视觉中国

“抑花剂就是植物生长的调节剂,起到抑制发育的作用,比如赤霉酸等抑花剂,植物吸收了以后,就不开花或者说不产生花粉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史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抑花剂的喷洒对植物植株的生存不会产生影响,比如一些治沙需要的蒿类植物,喷洒抑花剂不会影响其植株的生存,能让其继续发挥固沙的作用。目前,在不少的农业项目上,抑花剂的使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如果使用抑花剂,需要在花粉旺盛期之前“提前下手”。

不过,在史军看来,直接清理蒿草和喷洒抑花剂两种方式,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情境,需要根据蒿草的面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前,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乔占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榆林迎来蒿类植物花粉旺盛期之前,开展抑花剂喷洒工作,对于降低空气中花粉浓度、减少过敏反应发生、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目前国内相关学者,也不断研究针对蒿类植物的抑花剂。

据媒体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学民的课题组正在研发高效绿色的抑花剂。这种抑花剂也可以用于抑制春天圆柏产生的花粉,但用于蒿草时,使用剂量不一样。

吴学民说,目前从试验效果看,可以抑制90%的花粉产生。他表示,研究团队正在通过试验摸索最佳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抑花剂具有无味、环境友好等优势,预计明年推广使用,后年大规模使用。由于抑花剂成本不高,未来售价也会较为合理。

会逐步被替代?

关于蒿草引起的过敏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有声音认为这与前些年西北区域治沙使用了飞播蒿草种子相关。但也有观点认为,蒿草导致的过敏,原因复杂,其发生或扩散,可能与近年来气候变化相关。

“在沙漠种树20多年,过去我从来没有过敏性鼻炎或者蒿类植物过敏的情况,但今年,也开始有一些反应。身边其他人也有这种情况。”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基地负责人吴向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吴向荣在沙漠治沙已经20多年,他对当地的植被情况十分熟悉。他说:“今年西北多地降雨量远超往年,我们这里降水量很可能达到了往年的两倍,空气中蒿草花粉的浓度也在提升,气候的变化,可能是引发秋季过敏性鼻炎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地的公开资料显示,沙蒿是沙漠飞播造林的植物之一。报道显示,我国西北多个沙漠边缘地区,近30年来,广泛种植沙蒿以防风固沙。

吴向荣表示,现在从治沙与造林角度观察,飞播撒种已经很少了,因为现在有能力、有条件人工造林了。因为人工造林可靠性更高,还可以进行更好的规划与利用。

2024年国家林草局部署“三北”工程种苗保供工作,其中宁夏的15个推荐草种中,没有了蒿草类。而更早之前,不少西北城市的治沙工作,也逐步停止使用沙蒿。

“沙蒿的播种成本较低,飞播撒种就能成活不少。梭梭、花棒等治沙植物,得一棵棵种,得管护,但是它们一旦成活,生长的高度更高,能达到2米到3米,防风固沙的能力更强,而沙蒿的高度为1米左右,防风固沙的能力相对弱一些。而且从整体规划和经济效益考量,花棒可以当饲料,梭梭可以嫁接肉苁蓉等中草药,沙蒿则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牛、羊、骆驼都不爱吃它,除非在冬天不得已情况下。”吴向荣说。

“除蒿”大战开启,过敏有救了?

蓝天白云下的梭梭林 图/视觉中国

吴向荣表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当时治沙的生态环境和技术手段,无法像现在这样种植花棒、梭梭、柠条等沙漠植物。比如当时进沙漠,电力等能源缺乏,甚至连作为运输工具的汽车也没有,而且当时治沙环境远比现在严峻。从历史角度看,沙蒿在当时的治沙环境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治沙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们有能力逐步用一些灌木代替沙蒿。他说:“未来,可能有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评论